close

1.6 老北京小吃的一天
中午欣欣師姐帶我們到學校附近的北平樓去吃北京小吃,說是比較正宗又還算實惠的一個地方。我們點的也是書上會提到的"經典"北京小吃。
首先是豆汁(兒)、焦圈和鹹辣菜絲
DSCF0123.JPG
豆汁是製作綠豆澱粉時的副產品,喝起來像是發酵過的豆漿→就是酸掉的豆漿啦!台灣的旅遊書上會跟你說許多外地人第一次嘗試時都無法適應這種味道,它卻是許多北京在地人的最愛,北京出版的書則說「豆汁兒是老北京人喜愛的一種飲料,飲過之後,有一種微酸回甘的鮮味,和吃橄欖一樣,頗為誘人。」我個人是完全不想要喝第二口,北京長大的師姐也說自己喝不來,那...到底是誰在喝呢??
焦圈倒是還不錯吃,感覺很像台灣的油條,酥酥的。

再來是麻豆腐
DSCF0124.JPG
麻豆腐也是製作綠豆澱粉時的副產品,是綠豆的粉漿渣籽經過濾除水分而成。用羊油、醬油等混炒而成。個人是覺得還好,油滋滋的又有一點腥,可是還可以吃幾口。那天吃的除了我以外的都說還不錯,不像豆汁是一面倒的負評。

炒肝(兒)
DSCF0130.JPG
炒肝是將豬小腸切段後,團上麵粉與豬肝燴熟的一道料理,實際上並沒有炒的動作。「炒」字的來歷與滿人有直接的關係。滿語的「炒」和「煮」都是漢語譯音。滿族人在狩獵時代烤吃獸肉,吸取漢文化後融入了漢族的烹調法「炒」和「煮」。不過滿族人做菜凡烹、炒、燒等都用「炒」字。這裡的炒肝也並非用油炒,其實就是煮的。
一小碗5 RMB,好吃!這個東西妙的是剛端上來因為有類似勾芡物,糊糊的,但吃到後來反而像清湯那樣黏度低~

炸醬麵
DSCF0134.JPG
炸醬麵的配料大約有八種,擺到桌子前服務員才嘩啦嘩啦地把配菜通通倒在碗裡面,醬的話原本也是放在小碗裡面,自己可以控制擱多少。
北京的炸醬是由黃醬(黃豆做的一種醬?)甜麵醬還有其他我也搞不清楚的東西混在一起,黑成一團都忘記好像有肉在裡面,但應該是葷的炸醬。不像台灣的炸醬麵有明顯的肉末和豆乾。麵的話應該是刀切麵,很有嚼勁!



時間到了晚上,和兩個同學去護國寺吃護國寺小吃,也是有很多北京小吃的地方。不過實際上護國寺小吃是連鎖店,不一定要到護國寺去吃。

爆肚和羊雜碎湯
DSCF0166.JPG
爆肚是將牛或羊(我們吃的是羊的)胃切成條狀用滾水燙熟(雖然說是"爆"肚,但還是用煮的),吃的時候蘸上調料,我們的調料是麻醬。可能因為是羊肚,味道有點腥,但蘸了麻醬就沒什麼感覺,脆脆的。
羊雜湯的話...就是羊雜湯,同樣有點腥,但還可以接受。

燒餅夾肉
DSCF0169.JPG
芝麻燒餅裡面夾醬肉,讓我想起了金山南路的燒餅夾牛肉。我對這類食品總是沒有什麼抵抗力,不過餅熱一點會更好吃!

甜點們
DSCF0164.JPG
右上角的焦圈和燒餅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就不多說。
左上角:甜點拼盤。

    1,2點鐘方向的是驢打滾,吃起來還算香,黏黏的有點像麻薯,不會太甜。是把有黑糖的粘麵餅捲起來,用都橫著切成小段蒸熟,取出撒上足夠的豆麵(黃豆炒成的麵粉)。4,5點鐘方向是艾窩窩,外皮是糯米做的,裡面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等拌成的餡。據說有一位皇帝喜歡吃這種窩窩,想吃的時候就吩咐說:「御愛窩窩。」後來這傳到民間,普通百姓不敢用「御」字,於室就省略了「御」字而稱「艾窩窩。」個人覺得是個甜死人不償命的東西,只吃了一小口。
    中間下面的有黃色的是豌豆黃,上面深色的是紅豆的味道,其他的就沒什麼吃(大概是吃完超甜的艾窩窩後吃不了了),都像是黏呼呼的甜點。


左下角:糖卷果。主料用山要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吃的時候搞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東西,也是非常之甜,但比艾窩窩好一點點。
右下角:炸糕。外酥內軟,有奶香味,沾上糖吃超好吃!這個應該是奶油炸糕。奶油炸糕是由元朝蒙族人的飲食習慣沿襲下來。蒙古人建元朝後,將一些奶制食品帶入中原,融進北京人的飲食之中。除奶油炸糕外,還有黃米麵炸糕和江米(糯米)麵炸糕,不太熟:P


結論:會很想再吃的就是炒肝跟炸糕。(我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